心耳之道,非常之道:CUC2019心血管前沿大会左心耳封堵精品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19-12-22      来源:搜狐网      作者:admin

“复杂左心耳的影像评估和操作技巧”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行LAAC?”

“左心耳封堵术未来发展趋势的关注点包括哪些部分?”

这些内涵丰富的阐述及颇具深度的提问,是众多专家聚会杭州热烈讨论如何推动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进一步应用以及探索临床相关问题的精彩场面之一。

 

2019年12月19日至22日,2019年心血管前沿大会(CUC 2019)在浙江省杭州市盛大召开。20日下午,备受瞩目的CUC 2019左心耳封堵专题精品沙龙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左心耳封堵专家济济一堂,大家怀着专注的心态和严谨的精神,围绕“左心耳封堵规范化治疗”主题,从不同角度解读LAAC最新指南与循证医学,探讨临床患者选择和操作技巧。大家一致认为,左心耳封堵术(LAAC)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规范的左心耳封堵治疗将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本场会议特邀浙江省中医院 毛威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樊友启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 王利宏教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许轶洲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陈发东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 杨桂棠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李岳春教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裴德安教授、义乌市中心医院 鲍东来教授、宁波市第一医院 郁一波教授(代储慧民教授)、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 张晶教授(代孙国建教授)等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作了精彩的讲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杨倩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王亚萍教授、海宁市人民医院 徐和平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张昱教授等分别担任此次会议上下2个半场的主持人。

王建安:非常看好左心耳封堵术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大会主席 王建安教授表示,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左心耳封堵术的中心,浙二医院和他本人一直致力于对该项技术的临床探索、技术精进与培训教育,牵头发起了多项关于左心耳封堵术二级预防、器械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举办了十几届左心耳封堵培训会议,对外带教数十家医院成功开展该项技术。王建安教授对此项技术的前景非常看好,尤其是一些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将获益颇多。本次CUC左心耳封堵精品沙龙,秉承CUC大会的创新与质量的主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深入浅出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共同推动心血管疾病诊防治的不断发展!

樊友启:CT技术在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

 

CT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樊友启教授重点分享了CT技术在LAAC中的应用优势。 樊教授表示,目前左心耳封堵的非X射线影像学评估手段有很多,其中TTE、TEE、CT、ICE等在LAAC术前、术中、术后有重要的应用。由于CT技术应用成熟,精确度和接受程度高,因此在LAAC中应用极为广泛。樊教授结合3D-CT图像指导WATCHMAN植入的相关研究,提出临床实践中应用CT可评估左心耳周边血管及组织结构,重建左心耳解剖形态,为封堵策略提供依据;术后随访中,CT也可以协助判断残余漏和器械表面血栓。对于刚开展该项技术的中心,3D打印技术可在术前打印出左心耳模型进行体外模拟手术,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有一定的帮助。

许轶洲:左心耳封堵术的房间隔穿刺技巧

 

许轶洲教授分别介绍了在TEE、DSA和TTE指导下的房间隔穿刺技巧。许教授表示,最理想的房间隔穿刺位置就是卵圆窝,因此明确卵圆窝的位置非常重要。TEE引导房间隔穿刺推荐通过双腔平面定位(90°-110°)判断穿刺点上下,穿刺尽量选择下部;短轴平面(45°)判断前后,穿刺点尽量选择后部。DSA下指导房间隔穿刺点的核心在于精确定位:通过右前斜位看方向,穿刺针及鞘管远段弧度消失呈直线状或接近直线状,此即为理想的穿刺点。TTE下指导房间隔穿刺主要根据主动脉位置判断穿刺点前后位,并根据不同心耳形态及解剖位置选择不同的穿刺点。

陈发东: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的操作技巧

 

陈发东教授以左心耳形态复杂多变为切入点,分享了关于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操作技巧的宝贵经验。陈教授表示,同轴性在左心耳封堵术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高位心耳或反鸡翅心耳,同轴性越高,操作越顺利。在选择合适的Watchman封堵器及封堵技巧方面,可遵循以下原则:(1)尽可能完全封堵,不留死角,不怕露肩;(2)常规选择封堵器直径为封堵口部直径+4~6mm,敞口且梳状肌少可选择更大的封堵器,窄口或梳状肌发达可选择偏小封堵器;(3)封堵时如果不能一次到位,宁“深”勿“浅”;(4)多次回收,注意封堵器和连接杆是否松脱,顺时针旋转连接杆,防止封堵器意外脱落。

杨桂棠:左心耳封堵术的患者选择

 

杨桂棠教授根据国内外指南更新,重点介绍了左心耳封堵术的患者选择。房颤引发卒中风险高、危险大,房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有研究数据表明,NVAF患者发生栓塞事件的风险是无房颤患者的5.6倍,血栓栓塞性卒中占所有卒中事件的87%,而将近90%的血栓来源于左心耳。目前临床实践中CHA 2 DS 2 -VASc评分≥2分的患者消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仍很高。 杨教授提出,具有以下情况的 CHA 2 DS 2 -VASc 评分≥2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可行左心耳封堵术: (1)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治疗;(2)长期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脑卒中或栓塞事件;(3)HAS-BLED 评分≥3。基于WATCHMAN的临床试验数据及FDA审批,2019年美国ACC/AHA/HRS 首次将左心耳封堵术纳入指南推荐,推荐级别Ⅱb类。对于长期抗凝禁忌的高卒中风险患者应考虑左心耳封堵术治疗。

郁一波:左心耳封堵与左心耳电隔离

 

郁一波教授(代储慧民教授)结合临床研究数据,介绍了左心耳电隔离联合封堵的时机和策略。他在讲课中谈到,大多数的研究数据均表明心耳隔离提高维持窦率成功率在15%-30%之间;临床实践中心耳隔离手术的安全性已得到一致肯定,电隔离后建议长期抗凝或LAAC,且电隔离后的LAAC是安全可行的。

张晶:左心耳封堵术和NOAC治疗的对比研究

 

张晶教授(代孙国建教授)主要介绍了左心耳封堵和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对比研究。通过阐述一系列RCT临床研究,张晶教授表示,LAAC和NOAC在死亡和卒中预防方面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而在出血风险方面LAAC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广泛应用的时代,LAAC可以成为房颤患者药物抗凝治疗的一种潜在替代方案。

王利宏:左心耳封堵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与适应症

 

王利宏教授表示,房颤与卒中关系密切,心源性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基于Watchman相关循证数据表明,LAAC在预防缺血性卒中方面不劣于华法林,且在致残性卒中预防,非围术期出血事件和致死率方面,LAAC表现更优。左心耳封堵术目前最主要适应症为:患者不能耐受长期口服抗凝治疗或抗凝期间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王教授表示,LAAC现阶段指南推荐级别仍为IIB类,仍需要更多的RCT研究提高其推荐级别。

李岳春:左心耳封堵术围术期及术后抗凝管理

 

李岳春教授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方面阐述了左心耳封堵术围术期及术后的抗凝管理,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李岳春教授指出,术前需进行左心耳血栓排查,如确认血栓后,可加强用量或尝试使用其他抗凝药直至血栓消失,方可行左心耳封堵术。术中监测ACT,确保凝血时间保持在250~350,根据数值变化调整肝素用量。术后抗凝应采取个体化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点:(1)缩短双抗时间,由早期六个月缩短至目前三个月;(2)增加新型口服抗凝药选择,与双抗组或华法林组相比,临床结果与出血风险均无统计学差异;(3)终止阿司匹林终身规定,至少12个月阿司匹林治疗后,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停用阿司匹林。

毛威:左心耳封堵术未来发展的关注点

 

会议最后,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 毛威教授结合2019年左心耳封堵最新指南,对左心耳封堵的适应症、安全性及药效经济性进行了总结。 提出左心耳封堵术未来发展趋势的关注点:绝对抗凝禁忌患者LAAO与单纯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比较;LAAO和NOAC的有效性对比;LAAO器械之间的对比;LAAO术后用药方案评估;围术期影像学比较;LAAO获益最佳的亚组人群分析;LAAO一站式的应用;定义LAAO联合低剂量抗凝的中风高危患者。

 

左:裴德安教授;右:鲍东来教授

在理论分享的同时,会议还设置了精彩的病例讨论环节。来自杭州红十字会医院的裴德安教授和义乌市中心医院的鲍东来教授分别讲解了“早开口双分叶左心耳Watchman封堵的病例”和“大开口、浅心耳左心耳封堵的病例”;参会嘉宾对病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均认为,左心耳封堵术作为口服抗凝药的替代疗法,将会成为全球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治疗新趋势。

总结

会议接近尾声之际,现场的学术氛围愈发热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左心耳封堵术对于房颤抗栓的重要意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证据所证实;临床开展该项技术时也能看到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反馈;期待更全面更深入的临床研究问世,也希望更多的临床医生能够积极认识和学习这项新的技术,为我国的房颤治疗迎来拐点做出一份贡献!